智匯沙澧 群英筑夢丨展真才“食”學 繪未來圖景

編者按:
在中原食品實驗室,有這樣一群年輕的科研人:有的來自清華、中國農大、武大等高校,有的放棄外地安穩(wěn)的工作選擇回到家鄉(xiāng)……他們懷揣著對科研的熱愛,把論文寫在沙澧大地上,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各式各樣的產品。他們在一次次實驗中驗證護肝解酒產品功效,一次次篩選菌種尋找釀酒的“最優(yōu)答案”,一次次跨界攻克淀粉食品老化難題,一次次向CMA資質發(fā)起沖擊……
他們默默無聞,通過無數次的實驗,經歷無數個不眠夜,都為了實現一個目標——讓科研成果落地,讓社會因他們的付出而變得更加美好。今天,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原食品實驗室,聽聽他們的故事。

孫晨翔
我是山西人,25歲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后曾在多個地方工作。我做過公職人員,也當過高校教師。后來,我選擇來到漯河,加入中原食品實驗室。
科研成果轉化,是我努力的最大意義
于我而言,純粹的科學研究從來不是最終追求??萍汲晒D化成產品提高大眾的生活品質才是我的最終目標。中原食品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地方——讓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紙面上,而是切實服務地方食品產業(yè)升級。
比如我們研發(fā)的解酒護肝產品“甘霖”,就是成果轉化的生動案例。目前已升級迭代到2.0版本,此前名為“酐怡樂”。這一產品的落地歷經波折。按照我們的要求,產品上市前最好通過人群驗證,以確定功效和安全性。但當時條件有限,從社會上招募驗證者很困難。好在后來拿到相關批復后,問題得到解決。
我們自己也參與驗證。因此,那段時間,實驗室不少人的日常就是喝酒、服用產品,然后每隔一小時抽血化驗,檢測酒精等物質的代謝情況。那段日子,我們的胳膊上遍布針眼,青一塊紫一塊。雖然辛苦,但每個人都心甘情愿,因為我們都渴望看到產品上市。
科研的價值,不應只體現在論文和數據里,而在于走向市場、造福社會。今年,我們通過政府與企業(yè)平臺合作,把實驗室里的成果推向了市場。
科研探索,就應成為推動產業(yè)升級的力量。通過新技術與現有產業(yè)融合,提升傳統(tǒng)產業(yè)的效率與價值,讓傳統(tǒng)產業(yè)“活”起來。這也是發(fā)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。
今天,當看到一件件產品走向市場時,我深感曾經的努力都沒有白費。科研要有高度,更要有溫度,要真正落地,為社會帶來價值。
(食藥同源與中草藥高值化利用創(chuàng)新中心主任)
李 強
我是在中國農業(yè)大學讀的博士,研究方向是有機農食品的開發(fā)利用。畢業(yè)后,機緣巧合回到家鄉(xiāng)漯河,加入了中原食品實驗室。
從需求出發(fā),科研更有方向
目前,社會上對功能食品、保健食品的認知仍不夠全面,存在誤區(qū)。事實上,我們始終堅持依規(guī)、科學研發(fā)。眾所周知,中藥不同于西藥,成分復雜且難以界定。因此,第一步必須測定物質有效成分,判斷是否符合研發(fā)需求。根據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食藥同源物質目錄,我們基于系統(tǒng)生物學與網絡藥理學,已經提取分析了一半以上的物質,初步構建了食藥同源資源庫,為后續(xù)研發(fā)指明了方向。接下來,我們還需借助分子生物學等,弄清物質作用機理,并根據物質特性,對應開發(fā)出更符合目標需求的產品。
以葛根為例,我們分析發(fā)現其中含有幾十種黃酮類活性成分。而解酒功效究竟與哪些成分相關?其作用路徑如何?又該通過怎樣的技術更大程度地保留活性與純度、提高提取效率?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逐一攻克的難題。
我們食藥同源團隊2024年1月成立以來,已推出解酒護肝、安神助眠等功效性產品4個。今年,我們還承擔了6個大項目的攻關任務,而團隊僅有12人,研發(fā)壓力可想而知。幸運的是,實驗室配備了國內一流的儀器設備,加上中國農業(yè)大學、江南大學、河南工業(yè)大學等高校前來交流學習的幾百名學生,各個項目目前推進順利。
“企業(yè)下單,科學家接單”的研發(fā)模式,是不同于傳統(tǒng)高??蒲械囊粭l新路徑,也是實驗室的鮮明特色。通過需求倒推研發(fā),我們不僅能夠快速響應市場,還與國家推動的“以需求為導向”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高度契合。這既是打通科技與經濟融合通道的關鍵方式,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。
每一個項目都會遇到新的難題,但正是從需求出發(fā),我們才能找到研發(fā)的方向。科研因此既充滿挑戰(zhàn),也充滿意義——每一次攻關,都是一次有方向、有價值的實踐。
(食藥同源與中草藥高值化利用創(chuàng)新中心副主任)
王奎奎
我2015年研究生畢業(yè)后,先是在企業(yè)從事相關工作,后來加入中原食品實驗室?!懊褚允碁樘?,食以安為先。”食品安全檢測,是食品安全的保障。從入職中原食品實驗室的第一天起,我就投身于這項神圣而光榮的工作中。
拿到CMA,打破檢測瓶頸
CMA資質是檢測機構對社會出具具有法律效力報告的“通行證”。換句話說,沒有CMA資質,就沒有資格對社會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。
重任在肩,時不我待。在實驗室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我和同事們嚴格對照CMA資質認證的相關要求,一方面準備開展方法驗證所需的各種試劑、耗材、儀器、樣品和標準文本,開展技術培訓;另一方面進行實驗、獲取數據、撰寫報告……那段時間,我們經常加班到深夜11點多,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推進工作。
經過9個月的努力,我們順利通過了由河南省市場監(jiān)管局派出的專家組的評審,成功獲得CMA資質。這不僅為實驗室對外開展食品安全檢測工作拿下了“通行證”,也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貢獻了我們的力量。
(食品安全與風險控制創(chuàng)新中心檢驗檢測部部長)
馮瑩瑩
2024年,我加入了中原食品實驗室。我的工作看似單一,卻也充滿考驗——主要負責釀酒過程中功能菌株的篩選與優(yōu)化。我的研究生專業(yè)是微生物與生化藥學,主攻方向是出芽短梗霉發(fā)酵功能物質研究。這與酒曲中微生物的發(fā)酵性能研究較為相似,所以我很快適應了這里的節(jié)奏。
在日常工作中找尋最優(yōu)答案
釀酒的本質,其實就是微生物發(fā)酵的過程。因此,負責發(fā)酵的微生物至關重要。微生物(菌種)來源于酒曲,主要包括酵母、霉菌和細菌。而酒曲中的微生物可通過糧食原料、空氣、水以及其他環(huán)境中的微生物富集而成。由于酒曲中的微生物數量及種類龐雜,在迭代培養(yǎng)中還易發(fā)生變異,要從中找到合適且具有穩(wěn)定功能的菌株,并非易事。于是,重復篩菌成了我的日常工作。
通常,一個篩選周期為兩到三個月。經初步篩選,能獲得幾百株較優(yōu)菌株,再經層層比較,最終只留下幾十株“優(yōu)等生”。目前,我們團隊已有幾株功能菌株申請了專利。
在外人看來,實驗室里的日子或許略顯單調。但對我來說,每一次重復都有意義。因為我知道,每一次小小的進步,都是離“最優(yōu)答案”更近一步,這也是我每天堅持的動力。(釀酒工程創(chuàng)新中心科研助理)
常笑寒
我在中原食品實驗室寵物營養(yǎng)與健康創(chuàng)新中心工作,專注于寵物食品的研發(fā)。2024年1月,我從東北農業(yè)大學動物藥學專業(yè)碩士畢業(yè)后選擇來這里工作。每一天,我都在接觸新鮮事物,嘗試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寵物產品——那種成就感,無可替代。
每次的付出,都會化成照亮前路的光
平時,我主要負責產品市場調研及成果轉化。在很多人眼中,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煩瑣、冗長,但我卻樂在其中。每天都不一樣,能遇到新問題,也能有新突破。
在產品落地走向市場的過程中,我和團隊的小伙伴經歷了無數個從“0”到“1”的時刻:包裝設計、配料表修改,包裝材料選擇……
但當興趣與工作契合,再辛苦也成了幸福。當“小伴兒益生菌”和“WITHBAL清口魔?!苯K于有了產品鏈接、產品最終推向市場的那一刻,所有堅守都有了意義。雖然未來推廣之路還很漫長,但我深知,那些奮斗的日日夜夜都值得期待。
在熱愛的領域里深耕,在創(chuàng)新的道路上堅守——我相信,每次的付出,都會化成照亮前路的光。
(寵物營養(yǎng)與健康創(chuàng)新中心科研助理)
張宇強
我是周口人,今年31歲。研究生畢業(yè)后,我曾在鄭州一家上市公司從事醫(yī)藥研發(fā)工作??吹街性称穼嶒炇业恼衅感畔⒑?,我心動不已,便決定來到這里。這里有頂尖的科研資源,也更契合我所熱愛的研究方向。如今,作為實驗室第一批全職員工,我已經在這里工作兩年多,也越來越堅信當初的選擇是對的。
堅守初心,為寵物健康死磕到底
我是一名執(zhí)業(yè)獸醫(yī)師,之所以一頭扎進寵物營養(yǎng)領域,離不開以前的臨床經歷。在診室里,我見過太多令人心疼的畫面:有的小狗因為長期食用配方失衡的寵物糧,免疫力越來越差,誘發(fā)多種疾病;有的小貓因為糧的配方不科學,導致泌尿道結石,甚至出現腎臟衰竭……絕大多數寵物一生都以寵物糧為食,因此糧的“科學性”是它們健康的保證。也是從那時起,我心里有了一個真切的愿望:希望再也沒有寵物因為吃錯糧而遭罪。
在實驗室的這兩年,是我成長最快的階段。從項目申報時的反復打磨,到實驗過程中對數據的較真,再到論文撰寫、專利申請的全流程參與,每一步都讓我收獲頗豐。更幸運的是,身邊會聚了深耕領域的前輩和志同道合的伙伴,和一群懂行又走心的人一起做事,這種踏實感,特別難得。
接下來的日子,我想繼續(xù)借助實驗室這個平臺,把更多精力放在寵物營養(yǎng)與健康的研究上——不僅要為漯河、為河南的寵物食品行業(yè)貢獻力量,更希望把科學配糧的理念傳遞出去,讓更多寵物吃上健康的寵物糧。
(寵物營養(yǎng)與健康創(chuàng)新中心科研助理)
郭 萃
我是周口人,目前在中原食品實驗室功能碳水與健康食品創(chuàng)新中心工作,致力于鮮濕即食粉的研發(fā)。我碩士畢業(yè)于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(yè),之后一直在武漢工作。但我始終都想找一份離家人近的工作,直到有一次在招才引智大會上遇見中原食品實驗室。幾乎沒有任何猶豫,我便選擇漯河,選擇了中原食品實驗室。
創(chuàng)新,正在實驗室不斷發(fā)生
剛加入實驗室時,我面臨著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無論是知識結構、實驗方法,還是行業(yè)關注的重點,都和我過去所熟悉的領域相差甚遠。那段時間,我常常感到有些吃力,甚至焦慮。幸運的是,我遇到了王麗娟老師。她不僅沒有給我壓力,反而耐心幫我梳理方向,不斷鼓勵我。她既是我科研上的引路人,也給予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,讓我學會放下包袱,以開放的心態(tài),勇敢面對陌生領域。
在王麗娟老師的帶領和團隊共同努力下,我們成功推出了“一分拌”鮮拌粉。這款產品,解決了鮮濕淀粉基食品普遍存在的方便性差、易老化、貨架期短等行業(yè)痛點,實現了技術上的跨越式突破。
我始終相信,真正有價值的創(chuàng)新,就是要把技術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,最終為產業(yè)升級創(chuàng)造價值。而這一切,正在這里不斷發(fā)生。
(功能碳水與健康食品創(chuàng)新中心科研助理)
李 昊
我今年27歲,2024年7月研究生畢業(yè)后來到中原食品實驗室,主要負責實驗室各種儀器的使用培訓和管理。
實驗室搬新家,累并快樂著
讓我印象最深的,就是今年1月啟動的實驗室搬遷工作,大量儀器設備要從老樓搬到新建成的實驗室大樓。搬遷工作時間緊、任務重,既要保證進度,又要保證各種“嬌貴”的實驗儀器安全、平穩(wěn)、有序進場。
科研設備的工作條件十分苛刻,要求恒溫恒濕,有的還需要單獨的隔間,對磁場、震動、聲音都有嚴格要求。
為了滿足進場條件,我們協調各方力量,克服了許多困難。記得有一臺儀器非常大,當時下著雨,為了不讓儀器受損,我們想盡了各種辦法,累得筋疲力盡,最終才將它安全運進來。
經過我們齊心協力,原本繁重的搬遷任務,最終用了三天時間就完成了,最大程度減少了對科研時間的耽誤,同時保證了儀器順利開工、實驗數據準確無誤。
那真是艱難的一仗啊!不過能順利搬進新實驗大樓,我還是很開心的!
(后勤保障部儀器管理員)
結 語:
在這里,科研不只是實驗室里的數據和論文,而是與產業(yè)、市場、生活緊緊相連的創(chuàng)新實踐。所有的付出,終將化作點點星光,照亮食品產業(yè)升級的未來。正如他們所說:科研要有高度,更要有溫度。中原食品實驗室,正以這樣的精神,匯聚起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。
文字 周鶴琦 張偉偉 張思璇
圖片 蔡嘉誠 王麓棣
校對 張偉偉
統(tǒng)籌 李 鑫
審核 李 勝